|
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副教授劉燈鐘。(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9月11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以及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的國際政治效應,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副教授劉燈鐘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中國大陸正在經濟、貿易、軍事、國際合作等面向全面拓展影響力,從天津宣言再到九三閱兵式參與國家陣容可以看出,中國已順利促成全球南方國家團結合作,這當中除了中國本身的實力增長,美國的孤立主義也是主因,間接看出美中影響力的消長。
劉燈鐘,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現任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副教授、中華卓越青工總會會長。研究專長包括中國大陸研究、兩岸關係、政黨與選舉、國際治理。
今年上合峰會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接連盛大登場,劉燈鐘認為,這兩個活動讓中國大陸展現多元面相實力,天津上合峰會圓滿落幕,這場會議之所以被視為關鍵,不只是因為出席領導人多、場面宏大,而在於上合組織正快速從一個區域性安全框架,轉向兼具經貿、金融與治理話語權的“更大範疇”平台。
劉燈鐘指出,當前美國對南方國家的影響力與控制力出現相對弱化,這種權力結構的變動會像回力鏢,反作用到美國的內政與外交,包括經濟政策、國內治理節奏,甚至軍事與外交布局都可能受到牽動。這一點可從上合峰會通過的《天津宣言》與一系列發展文件中看出,峰會強調多邊合作、科技與發展戰略,意在為成員國提供一套非西方主導的治理選項。
劉燈鐘表示,上合組織現階段的吸引力不只是政治表態,而是逐步建構起實際的經濟互動與制度化工具,例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峰會中提出要成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構想,正是把政治話語轉化為可動用資本與融資能力的做法。擁有資金援助與投資能力的機構,能把成員國之間的互利關係具體化,這將對成員國的基礎建設、產業合作及供應鏈重整產生長期影響。
他指出,事實上,近年中國與上合成員國的貿易規模持續攀升;官方統計顯示,2024年中國與上合其他成員國的貿易額約達512.4億美元,且今年上半年亦維持高位,反映出經貿連結的實質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