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兩岸關係研究院執行長潘兆民。(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9月10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效應,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兩岸關係研究院執行長潘兆民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上合組織以經貿合作為主要議題,今年峰會陣容齊全,除了10個正式成員國外,另包括8個對話夥伴、5個特邀國家,展現程度上的號召力,最具指標的是印度總理莫迪睽違7年再次訪華,轉圜中印對立關係,也讓美國印太戰略布局生變。
潘兆民指出,2025天津上合峰會盛況,主要推手其實是美國,因為美國的孤立主義,加上特朗普政府對外實施關稅大戰,導致各國開始轉向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合作,因為中國的穩定與美國的變數產生強烈對比,這也成為中國主導並且重塑國際秩序的契機。
潘兆民,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兩岸關係研究院執行長、台灣中區教授協會常務理事,曾任東海大學國際教育合作處副國際長、東海大學就業輔導暨校友聯絡室主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系訪問學者及上海復旦大學訪問學者。
2025上合峰會今年9月在天津舉行,一共匯聚了24個國家。包括10個正式成員國,中國、俄羅斯、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1個觀察員國,蒙古;8個對話夥伴,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柬埔寨、馬爾代夫、尼泊爾、土耳其、埃及和緬甸;5個特邀嘉賓國,土庫曼斯坦、印尼、老撾、馬來西亞和越南等。
潘兆民表示,今年上合峰會不僅是一場例行的多邊會議,而是中國以經貿為主軸,向全球南方與一帶一路夥伴發出的政治訊號。他直言,當美國走向單邊與高關稅政策時,北京不再僅以意識形態或安全議題與外界互動,而是用基礎建設、貿易與投資的可視成果去吸引其他國家,這種以“經貿先行”的策略,對傳統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秩序構成了實質性的牽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