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中台灣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許文忠:台商待大陸才有機會面向南方市場
http://www.crntt.tw   2025-04-23 01:31:24
南投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許文忠。(中評社 方敬為攝)
  中評社南投4月23日電(記者 方敬為)分析中美關稅戰走勢,南投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許文忠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中國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加上RCEP、金磚、東盟等制度連結友好南方國家,面對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有足夠的迴旋空間。他研判,陣痛期頂多3至5年,所以可以發現,台商海外布局反而繼續待在大陸,因為從大陸生產,才有機會面向南方市場。

  許文忠,擁有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國際企業所博士、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所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國際企業、海外直接投資、中小型企業成長、經濟金融等。

  針對中美關稅戰發展,許文忠認為,美國正逐漸失去國際之間的信任,一個國家在對外貿易,或者簽署任何談判協議的時候,最關鍵的是誠信問題。當一個國家被認定為政策不穩定,不具備誠信的條件的話,所有談判都沒有意義,美國現在就是一個反復而沒有誠信的國家,所有合作對象都會開始產生疑慮。

  許文忠指出,世界格局早已逐漸形成兩個極端,一個是靠在美國的陣營,一個是與中國大陸友好的南方國家,以及合作比較友善的西方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串聯起來的很多中亞與東歐國家,這都將成為中國對抗關稅戰的利器,中國其實早已看到未來可能會被特朗普針對、圍堵、課高關稅等問題。

  他提到,尤其中國有了特朗普第一任期的經驗,已布局許久,中國的供應鏈不再只是單純地由中國供應與生產,而是多角化連結國際,中國產業有很多是所謂的“中間產品”,例如許多高科技或初階生產業的重要零部件、核心零部件,且質、量兼備,已確立中國不可取代的製造業大國實力。

  許文忠說,美國現在提高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短期對中國有傷,但長期來看,會造成一個現象,也就是雙邊的產業都要調整。中國需要調整出口市場,對美國來說,看似有利但其實有弊,因為中國產品不再銷往美國,而是走向與美國產業有相關競爭的地方,例如澳洲、歐洲等市場,這些未與中方交惡的市場,業者能夠取得物廉價美的產品,加劇美國業者的競爭壓力。

  許文忠指出,美國要做的調整是產業升級與轉型,製造業所需的零部件要開始設法自產,這當然符合特朗普希望的“製造業回流”,但比較起中美雙邊的情況,顯然中國的轉單更為容易,美國要建立起整套的中間材生產鏈,需要更長的時間,且按照美國當前的產業與就業生態,恐怕很困難。因為這些產業基本上在美國是消失的,美國要“再工業化”並非某些人想像中的容易。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