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叢中育雛的草鴞。(屏科大野保所提供) |
中評社屏東4月15日電/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簡稱屏科大野保所)多年前在曠野架設猛禽棲架,保育以“猴面鷹”(草鴞)為主的各式禽鳥,成果不僅登上國際期刊,今年更獲得媒體大學社會責任獎的“生態共好組楷模獎”。對從求學期間就引進棲架、如今已從學生變成老師的野保所助理助授洪孝宇來說,獲獎可說是八年來對他們在動保創新作為的肯定。
台灣的草鴞屬於東方草鴞的特有亞種,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地帶的草生地。由於遠看時臉部長得像猴子,常被叫作猴面鷹,是台灣唯一的地棲型貓頭鷹。草鴞是一種夜行性的貓頭鷹,偏好活動於開闊草生地及農業區域,以小型哺乳類為食,對於控制環境中鼠類數量、減少農業損害有重要的生態功能。
受到棲息地與人類活動高度重疊,草鴞的生存空間不斷因為土地開發等因素而喪失。田間不當用藥間接導致草鴞誤食中毒野鼠致死。防鳥網的非刻意獵捕行為,無形中也增加了草鴞受傷或死亡的機會。又因草鴞繁殖選擇於地面築巢,容易遭遇遊蕩犬隻的攻擊進入,因而面臨嚴酷的生存危機。由於數量稀少和整體族群現況不明,在“野生動物保育法”中被公告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台灣農田過去因慣行農法使生態功能下降,捕食老鼠的猛禽更常發生因老鼠藥中毒的生存危機,其中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被稱為“猴面鷹”的台灣草鴞更是岌岌可危。2017年年還是博士生的洪孝宇即參考海外作法引進棲架,後續並協助“農業部”推動草鴞生態給付政策,即能守護農產又可保護瀕絕動物。
棲架為5到7公尺高的竹竿上方設有便於棲息的枝架,再以3條繩子與地面固定,成功吸引猛禽進入農田捕鼠,為了觀測更多的猛禽生態。屏科大野保所與認同友善環境、無毒農法的農民合作架設,成功吸引猛禽進入農田捕鼠。為了觀測更多的猛禽生態,洪孝宇還結合自動相機,不僅紀錄到草鴞捕食老鼠的珍貴畫面,也拍到許多猛禽的降臨。全球首創的監測技術守護猛禽還能有效觀測,突破過去難以尋獲草鴞棲地困境,此技術2022年發表於國際期刊。
配合的農民們親眼見證老鷹飛進田裡捕老鼠,看見活生生的猛禽悠遊,是什麼都比不上的喜悅。加上若申請生態給付的對地給付,每公頃還有一定的補助,加上動保意識漸漲,越來越多的農民願意投入。
洪孝宇說,經過多年的遊說,目前有約80位農民的120支棲架散布在百公頃左右的農田裡,希望猛禽棲架成為友善農業的標準配備,打造農田生態永續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