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左至右:王中平、胡卓球、陳湉碧、溫桂芃(中評社記者 宋楷文攝) |
中評社洛杉磯10月25日電(記者 宋楷文)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時任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宣佈:“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這一歷史事件標誌著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回歸中國,也成為中華民族結束殖民統治、收復領土的重要節點。
2025年10月25日是台灣光復80周年紀念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0月24日正式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以國家法律形式確立每年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紀念日”。
中評社記者就此專訪了幾位美國華裔學者和僑界代表。受訪者普遍認為,中國政府依據憲法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不僅是對歷史的制度性紀念,更是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重要宣示。2025年的紀念活動凸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反對 台獨分裂、維護國家統一的共同立場。
台灣的中國固有領土地位
早已由歷史與法理確定
美國華夏戰略研究會王中平教授表示,2025年是台灣光復八十周年的歷史節點。對中華民族而言,這不僅是民族解放的紀念,更是國際秩序重建的重要回顧。從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到戰後國際體制的確立,台灣的回歸體現了主權原則在反法西斯戰爭成果中的集中體現。無論從國際法文件的承繼邏輯,還是國家主權延續性的原則來看,台灣作為中國固有領土的地位,早已由歷史與法理共同確定。
王中平說,《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簽署的《投降書》構成了戰後亞洲領土安排的核心法理依據。依據這些文件,台灣及澎湖群島“歸還中國”的條款不僅具備政治宣示效力,更在國際法上確立了中國對台灣行使主權的合法性。換言之,台灣的光復並非偶然的地緣政治結果,而是國際正義體系重塑過程中的制度性成果。任何否認這一秩序的論調,實質上都是對戰後國際法律體系的挑戰。
王中平說,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觀察,台灣問題體現了國家主權與民族認同、國際法原則與政治現實的交互作用。八十年來,台灣社會的形態雖有演變,但其文化認同與歷史記憶始終深植於中華文明體系。語言、宗族結構與教育傳統的延續,都說明台灣與中國大陸在文明結構上具有不可割裂的歷史連續性。
王中平指出,在全球政治格局重構的背景下,重新審視台灣光復的歷史語境,有助於深化國際關係史與國際法的研究,也為民族統一與國家認同問題提供了新的學術視角。光復八十周年的紀念不應只是歷史回顧,更應成為理論再闡釋的契機。系統梳理法理依據與歷史進程的互動,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台灣問題並非未決的政治爭端,而是民族復興進程中主權完整的歷史延續。
<nextapge>
(美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聯盟輪值主席陳湉碧表示,台灣光復,不僅標誌著民族正義的回歸,更象徵兩岸同源的血脈重新連結。對我而言,這一天既是紀念親人、也是銘記民族情感的時刻。
陳湉碧說,父親陳湘(原名陳貴珍)年少代父從軍,從湖南出征赴美受訓,親歷抗戰與遷徙中的苦難與奮起。他隨國軍自北而南,最終抵達台灣,成為歷史變遷的見證者,也是一位深藏家國情懷的中國軍人。雖兩岸隔海相望,但在他心中,“中國人”的信念從未動搖。即使身處複雜的政治環境,他仍堅定自守,不改初衷。
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
是中華兒女共同使命
陳湉碧說,這種信念深深影響了我,也成為生命中永恆的精神印記。對我們這一代台籍僑胞而言,無論身在何處,都明白兩岸人民同根同文化、法理上一體。這既是歷史的真實,也是情感的歸宿。台灣光復的意義不僅屬於過去,更提醒我們: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使命。
在海外,我見證了許多台籍僑胞為傳承中華文化、推動兩岸交流而努力。從文化社團到經貿合作,從教育交流到社區活動,他們以和平和理性的姿態,向世界展現台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認同。
陳湉碧表示,今日再度紀念台灣光復,不僅是追憶歷史,更是告慰那些為國盡忠的先輩——他們未竟的理想,將由我們繼承。願兩岸人民攜手,以文化融心、以情感為橋,共同推動祖國完全統一的進程。這不僅是歷史的回歸,更是全球台胞共同的心願與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