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李登科。(中評社 鄭羿菲攝) |
中評社台北7月3日電(記者 鄭羿菲)針對美國日前介入以色列與伊朗戰爭,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李登科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炸伊朗這一動作,是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國際震懾力,現在沒人摸得清特朗普講話到底是不是認真的,這也是特朗普的戰略思維。對未來以哈衝突、俄烏戰爭的和談,會產生一定的壓力,中國、俄羅斯等強權國家會對美國更加忌憚。
李登科說,對亞太區域、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來說,短期內是有利的,但長期而言,中國看到美軍秀肌肉,也會更加強化軍備競賽,台灣必須要更小心一點。
至於美軍會否如幫助以色列般,為台灣出兵?李登科認為,其實只要思考美國想不想當世界的老大就好,特朗普顯然沒有要放棄當老大,台灣只要不要做得太過份、每天去挑釁中國大陸,基本上沒什麼問題。
以伊戰爭在6月25日落幕,此次以色列襲擊伊朗,剛好發生在美國為核談判設定的60天期限屆滿後一天,隨後以伊開始以導彈與無人機互相襲擊。美國在以色列請求下,在6月22日對伊朗地下關鍵核設施動用B2隱形轟炸機從美國本土載運巨型鑽地彈發動大規模精準打擊,包括福爾多、納坦茲與伊斯法罕等3大核設施。6月25日以伊戰爭分階段停火生效,美國總統特朗普稱為“12天戰爭”。
李登科,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外交學系碩士、南加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專長國際安全、國際關係、中東國際關係;政治大學於2001年成立國際事務學院時,李登科為首任及第二任院長。李登科的女兒李慧芝為現任行政院發言人。
“特朗普用最小的成本,在此次獲得最大的國際震懾力,是最大勝利者。”李登科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特朗普在此次攻擊伊朗前,都強調自己是追求和平的美國總統,包括24小時解決以哈衝突、48小時結束俄烏戰爭,甚至美國副總統范斯釋出“戰略轉變”的風向,但幾個月過去了以哈衝突、俄烏戰爭都還在持續,此次迅速地打擊伊朗、馬上收兵,等於讓國際社會看到特朗普的決心,增加美國的嚇阻力。
李登科說,特朗普也知道攻擊伊朗必須要速戰速決,不能出兵陷入伊朗的戰場泥淖,因此只由空軍打了第一波,這讓國際覺得美國不簡單,並沒有被套牢,也與伊朗達成某種默契,固然伊朗以14枚飛彈空襲卡達的美軍基地,但特朗普認為傷害不大。整體而言,特朗普達成了提升國際威望,說要打人不一定是假的,且迅速收兵落幕,對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形成空前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