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來的三股壓力是否會讓賴清德思考調整路線,值得關注。(中評社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4月8日電(記者 張嘉文)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將對台灣課徵32%高關稅,此舉在台灣投下一顆超級經濟震撼彈,7日台股更是崩跌逾2千點,台積電等1700檔股票跌停,創史上最大跌點、跌幅紀錄。股市大跌、產業界高度焦慮加上民間輿論憤怒,在這三股壓力交織下,理應是讓“賴政府”做出重大路線調整的時機點,譬如暫緩大罷免,以及和緩兩岸等。
但目前看來,綠營對於大罷免仍沒有鬆手跡象,加上賴清德7日在鄭南榕追思會上強調,“他更追求台灣應該要做自己的主人,讓台灣與台灣人成為自由的好‘國’好民”,這樣強烈抗中再加碼的政治訊號,背後考量似乎更像是在這紛亂時刻,要藉機轉移外部焦點,不讓綠營支持者失去信心的操作。
只是這次的關稅風暴影響層面廣大且深遠,“賴政府”如果小看這三股壓力,而不適時調整,民意反彈恐怕會呈現在最終的大罷免結果上。
此次關稅風暴影響最大的是台灣中小企業,該產業被形容是台灣經濟穩定的重要基石,據統計,2023年台灣中小企業數超過167.4萬家,占台灣各類企業169萬3014家的比例多達98.88%,就業人數1152萬8千人佔其中的79.52%,多達916萬7千人皆仰賴中小企業维生。此政策若付諸實行,台灣出口導向產業如電子、工具機、車用零件將首當其衝,特別是對美依賴度高的中小企業恐面臨倒閉潮。
加上民進黨政府執政近九年來,在半導體產業帶動下,股市多是呈現一片大好的景象,7日的股市崩跌讓全民都非常有感,且跌幅還不僅這一天,市場評估接下來可能陷入無量下跌危機,會是讓“賴政府”最頭痛之處。
以歷史為例,阿扁在2001年首次執政時,同樣也曾面對兩岸緊張與經濟蕭條壓力,後來轉彎改走“新中間路線”,以及推出小三通緩解僵局。賴清德能否像當年的阿扁一樣轉彎求解,還是要繼續拚大罷免,在美國已無法依靠狀況下,繼續走強硬抗中路線,現在似乎是賴思考的轉捩點。
畢竟當社會經濟信心崩潰,當物價因關稅預期而蠢蠢欲動,當產業開始喊出“政府要有危機應變對策”時,執政黨還能執意把能量用在政治鬥爭上,若還不會引來重大社會反彈的話,就只能說台灣社會非常特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