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金財 |
中評社台北7月14日電(作者 柳金財)賴清德政府正式定調七月為“‘國家’團結月”,不僅推出“‘國家’團結十講”對台灣未來、“國家”治理及“國族”建構,進行宏觀歷史敘事及未來願景目標“擘劃”;同時推動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政治罷免運動。“團結十講”原是為發動大罷免推波助瀾,建立意識型態、立論依據的正當性基礎,原訂計畫於7月26日大罷免前完成,然當進行第四講後卻暫時延緩或可能改變形式,期間無論是歷史考證錯誤、不足,或以“雜質”說影射社會不同政治群體及異議,顯然其所造成政治分化效果高於政治整合,不僅無法團結台灣反而分裂台灣。
首先,助攻藍白形成共同威脅認知。民進黨視藍白陣營為“親中賣台”勢力、“被統戰者”及受大陸認知作戰所蠱惑;對於支持兩岸交流、合作及對話的促進者,也被標籤化“在地協力者”“中共同路人”。藍白選民普遍認為政治大罷免案,直接拔除其選出議會代表,形同一種政治清算。藍白政黨及選民產生共同外部威脅危機感,反而模糊化原本國民黨與民眾黨間政黨分際及分歧,強化其認同“反綠色恐怖”、反綠色威權獨裁體制的共同立場。原本鬆散的藍白政治聯盟,因共同威脅認知到唇亡齒寒而更加團結凝聚。
其次,增加藍白選民及其支持者積累政治憤怒及仇恨值。賴清德發表“團結十講”呼籲政黨合作,先前就職周年演說也邀請反對黨領袖聽取國安報告;然反對黨則是公開呼籲,建議召開李登輝主政時期國是會議,全方位進行系統性“國家”事務治理對話及商議,而非僅是一次性國安會報。
民進黨推動大罷免又要尋求“國家”團結,不啻是緣木求魚,兩者存在根本性矛盾衝突。賴清德及民進黨政府官員,批判藍白主張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倡議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成為大陸“在台協力者”。這種標籤化、污名化政治,促發藍白選民的強烈反感並不斷積累仇恨值,這將進一步轉化成政治動員、蓄積情緒能量,終致爆發蔓延反傷綠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