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9日電(評論員 楊流昌)二十年前的4月29日,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跨越六十年政治藩籬的歷史性握手,不僅定格了國共兩黨“度盡劫波兄弟在”的動人場景,更開啟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紀元。當“九二共識”重新成為兩岸對話的政治基礎,當幾年後接續兩岸直航首次穿越台海時,人們分明看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智慧正在化解歷史積怨,回應了兩岸民眾對台海關係正常化的熱忱期待。二十載風雲激蕩,二十載恩恩怨怨,當台海局勢再度處於嚴峻抉擇的十字路口,重溫和思考這段歷史,對破解當下台海困局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歷史鏡鑒:超越分歧的智慧之光
2005年的“胡連會”之所以具有劃時代意義,在於它突破了意識形態的桎梏,將民族大義置於政黨紛爭之上。當時民進黨阿扁當局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島內分離主義甚囂塵上,但國共兩黨領導人選擇以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為重,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建立和平對話機制。這種政治勇氣源於對中華歷史的深刻認知:自1895年《馬關條約》割台以來,兩岸同胞歷經日本對台殖民統治和全面侵華、國共內戰等磨難,但兩岸同胞始終保持著中華文化血脈相連。這種政治勇氣發端對中華前途的勇敢擔當:當時阿扁宣佈等同於台獨時間表的“制憲”時程,而大陸以發佈《反分裂國家法》加以反制。在兩岸處於統獨對決的關鍵時刻,“胡連會”展現了兩岸人民共同反對台獨分裂的理性力量,為三年後實現中國國民黨在台執政八年、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發展鋪平了道路。
這段歷史昭示著,處理兩岸關係必須把握三個維度:一是民族情感的維度,二是歷史規律的維度,三是現實利益的維度。正如連戰主席所言:“兩岸本是一家人,沒有解不開的結”。當我們將台灣問題置於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審視、置於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思索,就會發現任何分裂圖謀都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必將慘遭覆滅,兩岸必將統一也必然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