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武忠 |
中評社台北4月20日電(作者 李武忠)賴清德為應對高達百分之卅二的對等關稅,立即拋出以“零關稅”為起點的談判倡議,該對等關稅後雖“暫緩90天”,卻也讓外界質疑“賴政府”太早亮底牌(如從台美雙方“零關稅”開始談起,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等),很可能讓台灣未來談判陷入退無可退的窘境;甚至悲觀地認為台灣的傳產和農漁業,在零關稅和撤除非關稅障礙下,只能閉眼等待沒頂;雖有些言過其實,但一味的妥協只會得到低於標準的協議;“賴政府”有必要重新調整談判策略,把局勢盤活。
過去台灣申請加入國際經濟合作組織(例如WTO、CPTTP、台美FTA等)時,農漁業經常被拿來當作交換的籌碼,政府雖給予補貼和救助,卻無助於農漁業的升級,產業規模逐漸萎縮,難怪農漁民一聽到“零關稅”就瑟瑟發抖,深怕又成替罪羔羊!
零關稅和撤除非關稅障礙主張,確實有可議之處,謹提出建議如下:
首先,美方認定之非關稅貿易障礙(包含:稻米關稅配額、基改農產進口標示、原產地標示等),尚有許多爭議之處,不應照單全收;例如稻米為台灣民眾主食,稻米產業對糧食安全和國安至關重要,目前台灣稻米進口係採WTO關稅配額措施,美國已是台灣最主要進口國,且美國米價優勢明顯,零關稅將導致台灣稻米產業全面崩解,“農業部長”才剛承諾絕對不會讓進口美國稻米關稅降低、卻又立即改口稱會秉持維護產業競爭力、穩定永續發展、確保農民權益三大原則,明顯退縮了,稻農應該勇於表達心聲,既做政府後盾也要求政府官員挺住美方壓力;至於豬肉原產地標示亦有其必要性,還要積極落實,原因在於台灣人飲食以豬肉為主(每人每年食肉量達87.2 公斤,豬肉占35.6公斤),美國平均每人每年消費豬肉僅51磅(23.2公斤)且外國人甚少食用豬的其他部位(如內臟、豬腳、豬頭皮等);故含萊克多巴胺豬肉對台灣人民健康之風險性明顯高於美國,為了維護民眾的食用安全和選擇權,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考量,但是應該提出科學證據才能站得住腳。
其次,美國農產品擁有規模經濟以及低成本優勢(美國每公斤稻穀生產成本為台灣生產成本的45%),一旦進口降為零關稅,將會給本土農漁業帶來致命的傷害;何況當初為避免受制於中國大陸,台灣農漁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大力開拓美、日市場並前往新南向國家投資養殖及加工廠,如今卻無端遭到美方冒然實施高關稅,甚至可能遭到進口零關稅的致命打擊,引發農漁民恐慌及憤怒,政府責無旁貸須負起責任,拿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不能再拿農漁產品當談判的犧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