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策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俄烏衝突看大國博弈下的地緣政治
http://www.crntt.tw   2025-04-07 16:15:46
  中評社╱題:從俄烏衝突看大國博弈下的地緣政治 作者:鍾杭州(福州),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副教授/校長助理;張馨月(廈門),本文通訊作者、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俄烏衝突已持續近三年,危機演變至今,有其複雜的歷史經緯和發展軌跡,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和共同影響的結果。這不僅是一場以經濟戰為主、軍事戰為輔的全面混合型戰爭,而且是一次國際地緣政治的博弈重組。烏克蘭是“當局者迷”,成最大輸家;美國是始作俑者,近贏遠輸;俄羅斯不得不脫歐入亞,戰略重點轉向東方;歐洲更加受制於人,甘當“耗材”;中國合縱連橫,延遲戰略攤牌。俄烏衝突的可能結局是烏克蘭最終不得不簽訂“城下之盟”,在特朗普2.0時代接受調停,逐步結束戰爭;其深遠影響是西方中心主義開始沒落,中俄戰略互信更加穩固,全球金融體系多元化,國際新秩序重新醞釀。

  一、引言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歐洲地緣政治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引爆俄烏衝突,已持續近三年。戰爭雖然在俄烏之間,較量卻在俄美之間,對抗更反映在中美之間。這次國際地緣政治戰略“大三角”的博弈重組,是由美國策劃、俄烏執行、整個西方參與、其他國家被人為捲入的一場“代理人戰爭”,表面上是俄羅斯在戰役層面上進攻烏克蘭,本質上是美國在戰略層面上對俄羅斯進行圍攻,俄羅斯在被逼到墻角後做出的反擊,從而引發了全球性安全危機。從更深層次看,這場衝突是美國“以烏制俄、因俄控歐”的地緣布局和政治彩排,更是美國對中國戰略包圍的重要步驟。無論如何, 21世紀新型混合戰爭拉開了序幕,世界和平紅利時代宣告終結,很難再回到以前太平年代,一個多極爭雄的“新冷戰”時代正式開啓。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中,何去何從取決於各國人民的選擇。

  二、以辯證思維審視俄烏衝突的發展態勢

  俄烏衝突的發展動向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軍事戰場雖然在烏克蘭,輿論戰場卻在中國,仿佛在中國開闢了第二戰場,成為大國博弈的縮影。衝突伊始,國內自媒體假新聞、假消息一度滿天飛,讓人盲人摸象,霧裡看花,出現“挺普精俄”與“挺烏崇美”兩大陣營的對壘,進而形成反制裁、反挑釁、反圍堵與反戰爭、反武力、反侵略兩派意見的分歧。實際上,這些爭論對中國毫無意義,中國人站的立場不應是烏克蘭,也不應是俄羅斯,而應是中國人自己的立場。國家利益至上,國是大家的家,家是國的根基,兩者命運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究竟該如何評價這場衝突?如果一言以蔽之,從辯證的思維審視俄烏衝突的發展態勢的話,可概括為:它既沒有想像得那麼悲觀,也沒有想像得那麼樂觀。這種矛盾的視角是考察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的基本方法。

  之所以沒有想像得那麼悲觀,主要是因為大國博弈態勢總體穩定,力量對比大致均衡。首先,核戰不會來臨,因為它是人類的終結,任何核大國都不得不克制;其次,儘管俄羅斯一度遭遇困難和挫折,但還可承受,畢竟它繼承了蘇聯大部分的遺產,軍事實力依然強大,如北約沒有直接參戰,對付烏克蘭還可持續;其三,在美、中、俄地緣政治的戰略“大三角”中,中國正處於“幫誰誰贏”的位置,衹要中國不倒戈,俄羅斯就不會崩掉,中國也不會坐視讓俄羅斯倒下,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打擊的對象,衹要堅持中立立場,美國就無法輕易搞垮俄羅斯。

  之所以沒有想像得那麼樂觀,主要是因為衝突持續不斷使國際安全危機日益加劇。美國通過北約五次東擴,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挑戰俄羅斯原則底綫,逼戰鬥民族強硬出手,反而落入美國預設的圈套,於是將其定位為“侵略者”,對其實施全方位的極限制裁,一手“以烏制俄”“因俄控歐”的好牌順理成章打出來。現代戰爭已不再是簡單的軍事衝突,而是多方以多種形式共同參與的廣義經濟戰,在美國沒有化解經濟危機前,戰爭不會輕易結束。無論如何,烏克蘭亂局已波及全球能源安全、糧食安全、貿易秩序和運輸秩序,世界和平紅利時代已然終結。

  從具體戰事看,俄烏衝突是一場奇特的“戰中戰”,可稱“大爭”中的小戰,“冷戰”中的熱戰,戰事還處在膠著和白熱化狀態,局勢異常複雜,進展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美國除了沒有派兵直接參戰外,已間接介入戰事,在場外遙控、指揮這場戰爭,打的是一場電子化戰爭,利用大數據、AI人臉識別、星鏈技術、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進行割喉戰;俄軍打的不是一場想象中的現代化戰爭,而是傳統的機械化戰爭,以大炮、坦克唱主角,在數字化、智能化等新武器、新戰爭型態上明顯落後,電子戰、信息戰、情報戰、網絡戰反應遲鈍,騎虎難下。俄軍把攻城掠地的閃電戰打成了裹足不前的拉鋸戰,戰綫拉得太長,後勤補給出現問題;而北約後勤保障源源不斷,對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包括資金和武器,如火炮、導彈、坦克、無人機等。烏克蘭人具有反抗精神,特別能戰鬥,不斷激勵軍民抵抗意志。實際上,外國雇傭軍已進入烏克蘭戰鬥,讓局勢變得更加複雜。

  從雙方力量對比看,俄羅斯最終逼烏克蘭簽下“城下之盟”是遲早的事。俄軍開始逐步適應新戰場,將無人機與電子戰相結合,對烏軍進行壓制,占領吞并了盧甘斯克、頓涅茨克、扎波羅熱、赫爾松四州的大部分土地,加上2014年吞并的克里米亞,共13萬平方公里,約900多萬人,各約占烏克蘭的五分之一,并打通南部陸地走廊,基本截斷烏克蘭與黑海的關係,幾乎肢解烏克蘭。俄羅斯擁有制空權、制海權,衹要北約不直接參戰,烏克蘭最終不得不妥協,接受“四化”方案: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無核化、中立化。

  三、以歷史眼光洞察俄烏衝突的發展脈絡

  俄烏衝突并非空穴來風,有其複雜的歷史經緯和發展軌跡,從歷史的角度看,危機演變至今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和共同影響的結果。

  (一)控制黑海出海口是根本目的

  俄羅斯是全世界領土最大的國家,橫跨歐亞大陸,雖然是陸地大國,但由於地處高緯度、極寒地帶的無人區,又受制於北冰洋冬季海上交通的不便,缺乏不凍港的出海口,因而自其誕生之日起,為了生存,便以戰爭起家,熱衷於領土擴張,不斷向南、東、西尋找出海口,特別是優良的不凍港,最終經過13次俄土戰爭,奪取了南部的黑海作為其唯一的長年不凍港,并在蘇聯時期劃給烏克蘭。為了黑海,俄羅斯會用上全部資源去爭奪,在海權為王的時代,沒有黑海的俄羅斯就不能長久維持,失去黑海,俄羅斯就不再是一個世界帝國,而衹是一個封閉的內陸國家。因此,全面掌控黑海被視為俄羅斯復興的基礎和前提。

  (二)收回前“俄語區”是戰略目標

  俄烏歷史交織難分。基輔羅斯大公國(862-1240)作為東斯拉夫的起源地,曾稱霸東歐400年。莫斯科大公國時期(1283-1547),伊凡三世擺脫韃靼之軛,結束金帳汗國的統治,自稱“第三羅馬”或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沙皇俄國時期(1547-1721),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開啓領土擴張之路。俄羅斯帝國時期(1721-1917),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正式成為帝國。18世紀葉卡捷琳娜二世強盛時,三次瓜分波蘭,兩次擊敗奧斯曼帝國,將多次擴張的領土分給烏克蘭。亞歷山大一世擊敗拿破侖,成為歐洲救世主,達到鼎盛時期。物極必反,盛極必衰,長期無節制擴張加劇了帝國隕落,無休止的戰爭使其深陷戰爭泥沼,1904年日俄戰爭失敗後,一蹶不振;一戰再敗,導致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帝國滅亡,驗證了“大國崛起於地區性守成、消失於世界性擴張”的道理①。蘇聯時期(1922-1991),繼續領土擴張,將靠近黑海沿岸的土地陸續劃給烏克蘭,使烏克蘭領土大增。基辛格認為:“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永遠不可能衹是一個外國,俄羅斯的歷史始於基輔,俄羅斯宗教從那裡傳播開來。幾個世紀以來,烏克蘭一直是俄羅斯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他們的歷史相互交織,從對瑞典的波爾塔瓦戰役開始,俄羅斯為爭取自由而進行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戰役都是在烏克蘭的土地上打響的,烏克蘭是俄羅斯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實上,也是俄羅斯的一部分。”②原本俄烏一家,難解難分;如今反目成仇,俄強行收回故土。黑海沿岸是俄羅斯生死之地,是其航空、軍工、核武的重要基地,與俄羅斯有難以割斷的戰略、經濟、文化聯繫。普京發動軍事行動的戰略目標是想重溫“蘇聯夢”,收復前蘇聯的“俄語區”,奪回黑海重工業基地,重做歐亞大陸的“老大”。

  [圖示:烏克蘭領土構成的歷史來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