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評論員 王評)“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不間斷續脈至今的國家,曾經在農耕社會長期領先世界,早就明晰武裝力量對於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大意義。對新中國而言,無論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還是改革開放的巨大經濟成就,都必須得到強大的軍事力量的保護。此次九三大閱兵集中展現的各種先進的海陸空天武器及與之相關的尖端科技,堪稱“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不僅會引起當今世界的高度關注,也必定會顯揚民族復興的豪情。
軍事力量自古就是保證文明延續、國家安全、財富歸屬的關鍵。從國際看,印地安人幾近消失的歷史與現實,以無數生命的喪失證明了,一個失去自衛能力的文明是難以延續的;海灣戰爭既讓世人看到了霸權的軍事代差造成的屠殺,也讓世人充分認識到經濟利益會令強權的貪慾燃燒。無論鴉片戰爭還是八國聯軍,歸根到底是當時中國落後的武器裝備無法抵禦帝國主義列強對富饒中國的經濟與領土的覬覦;抗日戰爭的起因,就在於當時的日本奉行軍國主義的擴張政策,進而產生對中國資源、市場和戰略地位的強求。新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取得了令世界驚豔的經濟成就;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傳統列強的貪欲可能早就會形成另一次群狼效應。
自鴉片戰爭以來,列強甚至一些蕞爾小國都敢踹門挑釁的屈辱,使得中華民族以切膚之痛沉積了對建設強大國防力量的期盼與渴求。新中國此次舉行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閱兵,向當今世界展示中華民族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鋒銳,已經成功營建的捍衛主權領土、護佑民族安全、保障經濟成果、促進世界和平的強大實力。
“九三大閱兵”主旨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光復台灣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但是這個特殊的受降日本法西斯的日子,也必然提醒國人對武器落後的傷痛:抗日戰爭初期幾次大戰之後的退守,並非當時的中國士兵缺乏勇氣,而是在武器裝備嚴重落後的情況下,在正面與敵後用鮮血和生命筑起了捍衛國家民族的血肉長城,遲滯了日軍的攻勢並最終形成對峙。中國軍人的愛國與忠勇無疑是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的根本,但是也必須承認武器裝備的提升對於戰爭的關鍵作用。以抗戰史的重要轉捩點長沙會戰為例,岳麓山上的蘇製大炮重創日軍,迫使元氣大傷、士氣大落的日軍撤離長沙,抗戰由此進入戰略相持階段;而持久戰彰顯了大國的戰略韌性,並最終奪得抗戰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