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選黨主席有限制 張亞中:應開放黨內普選
http://www.CRNTT.tw   2020-01-15 00:19:24
張亞中接受中評社訪問。(中評社 張嘉文攝)
  中評社台北1月15日電(記者 張嘉文)中國國民黨2020大選雙輸,黨主席吳敦義表達請辭意願。曾參與國民黨2020黨內初選的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13日表態要參選國民黨主席,但由於國民黨主席選舉有限制資格,需曾任中央評議委員或中央委員等,因此張能否參選仍有疑慮。對此,張亞中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現在選總統,只要年滿四十歲就可以申請登記,但國民黨卻為黨主席的參選條件設下框架,現在國民黨組織改造的首要之務就是推倒權貴結構的腐朽高牆。

  張亞中認為,未來黨主席、中常會、中央委員的選舉,都必須由黨員直選產生,而每一位黨員均有成為國民黨主席、中常委、中央委員的被選舉權。黨代表與中央委員、中常會應以“一條鞭”的方式產生,均由黨員一次性直選。

  根據國民黨主席選舉辦法 第三條規定:本黨黨員,曾任中央評議委員或中央委員,經具黨權之黨員百分之三以上連署者,得申請登記為本黨主席選舉候選人。

  國民黨這次大選再敗,黨內改革聲四起,中常委、黨籍立委江啟臣、蔣萬安以及市議員徐弘庭相繼請辭,並呼籲中常委總辭,成立臨時決策委員會推出代理主席等等。

  張亞中表示,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發展,國民黨決策機制的改革的確已經刻不容緩。國民黨的結構改革,必須先確立一個原則,即國民黨是黨員的黨,是基層庶民黨員的黨,不是中央委員的黨,也不是中常會的黨,不是黨主席的黨,更不是用制度來保護權貴與既得利益的黨。

  張亞中說,國民黨是個百年政黨,有其傳統,但也有包袱,“黨員、黨代表、中央委員、中常委、黨主席”是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金字塔體系,看起來似乎是由下而上,沒有問題,但在實際運作時,問題卻層出不窮。參選黨主席必須要具有中央委員或中評委的資格;黨內派系、地方政治家族及“換票聯盟”左右了中央要員選舉;中常會政治功能性不彰,甚至被職業中常委所把持。

  黨的組織系統看起來井然有序,但所展現出來的卻是暮氣沉沉。在這種制度下,黨員可以參加大選初選,但如果沒有當過中央委員或中評委,就無法參選黨主席。年輕及優秀的社會人士,由於沒有政治背景或政商關係,最多選個黨代表,也就無法再更上層樓而止步了,對於參選主席增添了很多限制。

  張亞中指出,如果比較現在的中常委組成方式與功能,與以往兩蔣時期已是天淵之別,中常委所製造的媒體新聞性已經遠大於其應有的決策功能性。

  張亞中說,改造國民黨,就必須貫徹國民黨是一個屬於全民、而非權貴或既得利益者相互包庇分贓的政黨,未來黨主席、中常會、中央委員的選舉,都必須由黨員直選產生,而每一位黨員均有成為國民黨主席、中常委、中央委員的被選舉權。

  黨代表與中央委員、中常會應以“一條鞭”的方式產生,均由黨員一次性直選。最高票多少名擔任中常委,次高票多少名擔任中央委員,再次高票多少名擔任黨代表。如此可以避免黨內派系、地方政治家族及“換票聯盟”把持,可以讓更多優秀青年及社會賢達進入黨的決策體系。

  中常會應有政治功能性,而不全然是代表性的組合,因此中常會的代表必須有其功能代表性。組成基本上應包括:黨員直接票選出來的中常委、中央政府官員代表、立法委員代表、地方首長代表、地方議會代表、青年代表、社會賢達代表等七大區塊。如果中常委為35名,則每一個區塊平均為5名。若在野時,中央政府官員的名額平均分給其它區塊。

  張亞中認為,國民黨未來的黨內機制能否做到公平、公開,也是民眾檢驗其是否值得信賴的重要指標。黨員名冊掌握在少數人手上,連署受制於黨工,參與黨員缺少公開傳播理念管道,都是國民黨老化、封閉的主要原因。

  而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方法就是國民黨必須在黨主席及“黨代表、中央委員、中常委”等一次投票方式上,率先推動“網路投票”。透過現代化的網路平台,運用數位化的優勢,讓整個選舉機制公開、透明。目前的網路科技已經可以完全處理投票問題,這也是國民黨徹底變革的必要路徑。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