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特寫:台灣青年在“英雄城市”圍爐話團圓
http://www.CRNTT.tw   2021-02-14 10:41:17
  中評社北京2月14日電/據新華網報道,霓虹閃爍,萬家燈火,武漢長江大橋的橋面兩側早已掛上了喜迎春節的紅燈籠。離大橋不遠處的一個住宅小區裡,十幾位在武漢創業、就業的台灣青年歡聚一堂,圍爐話團圓。

  37歲的台青陳俊宇在武漢經營一家智慧科技體育公司,今年的農曆新年,是他和妻子沈潔姮第一次在武漢過春節。為了迎接朋友們的到來,沈潔姮特意提前把家中布置一新,採購、備菜,大年三十這一天,端出了一桌地道的台灣年夜飯——清蒸多寶魚、火腿鮑魚燉母雞湯、鹵肉飯……

  “一定要有一個火鍋放在中間,才有‘圍爐’的意義。”沈潔姮說,火鍋裡煮的魚丸、魚糕是在武漢購買。還有一道必備的台灣特色小吃煎蘿蔔糕,蘿蔔在台灣也叫作“菜頭”,過年吃這道菜寓意“好彩頭”。

  “春節前,我們陸續發出邀約,請留在武漢過年的台灣朋友們來家裡做客,人越多越好,這樣才夠熱鬧。”陳俊宇告訴記者,因為返台隔離政策的原因,他和妻子選擇留在武漢過春節,對於大陸過春節的文化習俗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張貼好春聯和“福”字,擺好果盤和大富翁桌游,陳俊宇點開微信和在台中的兄弟、母親視頻拜年。“母親已經68歲了,去年我教會她使用微信,所以分隔兩地的這段時間裡,我們經常視訊,也讓她了解我在武漢工作和生活的狀況,請她放心。”陳俊宇說。

  春節期間,在武漢創業的台灣青年導演薛穎穜,每天也接到好幾位台灣好友的視頻問候,他還隔著手機屏幕,和好友“雲”合唱了一曲《外婆的澎湖灣》。

  被台青們親切地稱呼為“薛導”,薛穎穜常去一些台灣朋友開的店鋪“串門子”,並有計畫地記錄這些店鋪逐漸恢復人氣的面貌。

  回顧庚子年初的情境,薛穎穜記憶猶新,那時他接到電話,通知他可申請返台,但是他選擇留在武漢,繼續完成網絡電影的拍攝工作。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