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洪奇昌:美航母戰鬥群進南海宣示我在這裡
http://www.CRNTT.tw   2021-01-26 00:24:10
洪奇昌。(中評社 黃筱筠攝)
  中評社台北1月26日電(記者 黃筱筠)大陸連續兩天派出10多架軍機進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美國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正在南海活動。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美國航空母艦整個戰鬥群開到南海,美國是要告訴他的盟邦,海洋的自由航權以及海洋安全,是美國高度關切的議題,也是拜登上任後和美國的亞太盟邦表達說“美國在這裡”。

  洪奇昌1951年生,民進黨創黨18人工作小組成員,曾任第一至第六屆立委、“國民大會代表”,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曾長期擔任新潮流系總召集人,為新潮流系創始元老之一,2016年3月底被新潮流系除名,現任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

  他認為,這兩件事件也不是太大軍事對峙,他覺得是美國很重要的宣示。把這麼大陣仗的航空母艦整個戰鬥群都過來,也不是針對中國多架次的戰鬥機。

  美國這個動作是為了什麼?洪奇昌認為,美國是在針對南海議題宣示“我在這裡”,美國有很明確印太戰略架構,裡面就很清楚提到,對於南海的自由行權,美國是信守承諾,而且是全力維護海洋的自由航權,因為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貿易量是經過南海經過馬六甲海峽一路上來。所以跟中共的這種軍機這幾天活動,應該也沒有太大的關聯性。

  怎麼看待中國大陸軍機這幾天這麼多架次飛越台灣西南海域?是要給台灣一個什麼訊息?

  洪奇昌對中評社表示,很多時候我們台灣在看國際戰略的時候,不能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必須從美中大國的競合,同時也要看中共的建軍戰略,它的建軍戰略就是要在2020年基本上做到資訊化、現代化和機械化。中國大陸戰略是要跨越第一島鏈,要建立起海空中程遠訓戰略目的。
  
  他認為,大陸飛機一定要飛過台灣,他可以從最北邊經過青森、北海道的津輕海峽,或者經過台灣北邊的宮古海峽,但是津輕海峽跟宮古海峽基本上,都在日本的防空識別區裡面,所以中國大陸比較沒有走這兩邊,當然在早期釣魚台有爭議的時候,大陸就會去那邊繞。但現在就是經過巴士海峽,也經過我們的西南防空領域,我們就會去攔截。但是攔截了之後,後續都沒有再報導他們是飛回去,或者他們就飛到太平洋,很可能持續進行中程遠航訓練。

  他表示,譬如大陸戰鬥機上來,有可能不是從福建的基地,可能從江西、從湖北飛過來就是一個遠程的訓練,所以中國有自己的建軍目標,中國就是要能夠突破,不希望海空軍事能力被限制在第一島鏈之內,所以中國大陸不斷做嘗試、做突破,台灣剛好在這個地方,所以會經過台灣。當然你可以把它看成針對性,那就是針對台灣是沒有錯,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國要完成他的現代化軍隊。

  洪奇昌表示,中國大陸不是只有針對台灣,如果只針對台灣的話,應該就是跨過“海峽中線”,但大陸又沒有到台灣的領空來,只是到相互重叠的防空識別區,西南海域防空識別區不只台灣,這個區域也牽涉到越南、中國等國家的海域。

  對於美國總統拜登上台,怎麼看多邊關係發展?洪奇昌說,基本上這個時候談拜登的政策,都還算太早了,要給拜登100天或者是他半年的時間,尤其拜登又很強調,這100天是處理美國內部的議題,如何管控疫情,讓疫情能夠緩和下來,讓美國內部中產階級或是以下民眾的生活,能夠有一定程度保障,不因為疫情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拜登還是以國內經濟議題、紓困議題、民生議題、防疫議題為主軸。

  洪奇昌表示,他個人是看不出來拜登短期內會有什麼大改變,如果戰略上面來看,從最早的2017年美國國防戰略安全報告,裡面對於美中關系的戰略定位,從一個戰略合作關系,變成一個戰略競爭對手關系。所以是到目前為止,美國戰略報告的主軸還是一直貫徹下來。

  他分析,在特朗普執政這幾年,當然明顯中美透過關稅、貿易戰,因為中國每年對美超過3600億美元的出超,美國就是用關稅的貿易戰,經過談判也獲得了第一階段的協議,但是這個協議的執行也沒有很落實,大概落實50%左右。

  他認為,美國社會在這幾年來,對中國看法基本上是趨同的,對中國的強大產生了一定程度認知,有相當高度共識跟認知,覺得中國是一個潛在的挑戰者。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繼續維繫國力優勢,當然就是成為美國最重要政策,這個政策是會延續下來的。

  洪奇昌說,倒是美國新任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的說法,他說美中可以建立起可行的關系,這說得很清楚,中美之間就是一步一步慢慢來。坎貝爾對亞洲的事物嫻熟,尤其對日本。坎貝爾提到美中之間這種不信任感,已經是非常的深遠。而且過去這段時間,美國也進行了一些對中國的制裁,在這個時候是很難建立美中之間新的信任感,但坎貝爾認為美中關係最重要的應當做到可預期性、穩定性跟明晰性。

  洪奇昌表示,坎貝爾提到中美可以朝可預期性,這個事實上也是美國對台灣,希望台灣在處理兩岸問題或者處理美台的問題的時候,就是一種可預測性、穩定性跟明晰性,而不要有中美之間認為的意外。未來重新建立起對話的過程,就是一小步一小步來,所以美國還是會跟中國有對話,但是這種對話,不太可能期待回復到奧巴馬時代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Sed),當時是每半年一次,由中國的副總理帶頭,他覺得拜登要再回到這個對話,短時間內也是很困難。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